|
跨境网购多“风浪”,慎选择!因跨境电商购物(主要包括“海淘”“代购”“跨境电商平台购物”等三种方式)具有价格优惠、种类繁多、原装品质、便利性强等特点,受到部分消费者青睐。 但随着境外疫情发展,跨境电商购物容易引发诸多风险,需要做好防范。 一、消费者跨境电商购物当下面临的难题 1.“购不到”——商品缺货。疫情发生以来消费者的订单累计已使部分商品库存消耗殆尽,而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跨境采购受到影响,一些商家无法及时补货。 2.“买不起”——商品明显涨价。随着欧美各国停工停产和出行管制的持续,相关企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本土市场需求也相对增加,跨境电商在境外的采购愈发困难且成本增长明显,需求明显大于供给、采购成本增加、跨境运输困难几重因素叠加,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3.“等不来”——跨境运输时效性差。跨境电商购物的运输因涉及清关、远距离运输等因素,其运输时间本身较国内电商长。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大环境下,跨境采购愈发困难、运输航班停运、物流开工延迟等均导致跨境运输的时效性大大下降。 二、消费者当下面临的跨境电商购物方面风险 1.维权高成本。跨境电商购物较普通的电商购物方式有着更高的维权成本。首先,“海淘”“代购”的商家都在境外,消费者不便起诉维权。其次,因跨境电商购物运输时间长,消费者遇到售后问题时,可能已经超过了海外电商对于质量问题的处理时间。即使没有超过处理时间,面对跨境邮寄的高费用,消费者也往往望而却步。而多数 “代购”商家更是在商品页面中明确提出无法提供退换货服务。 2.个人身份信息泄露。在跨境电商购物过程中,往往需要消费者提供个人身份信息供海关清关使用。一般需要消费者上传身份证正、反面照片,这些信息与图片的经手方包括跨境电商购物平台、“代购”商家、物流公司等,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3.交易与支付安全。交易风险主要存在于一些“代购”与管理不规范的跨境购物网站。此前某“代购”的朋友圈显示其去韩国采购,但其实际并未出境的乌龙事件就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消费者很难核实“代购”是否真的去往境外采购商品与商品的真实来源,一些管理不规范的跨境平台也不断被爆出售假。消费在境外网站购买商品时需要使用有国际支付功能的信用卡,信用卡的使用上也存在诸多风险。 4.商品丢失或损坏。跨境电商购物的运输距离远、时间长,尤其“海淘”方式需要先将商品从海外购物网站寄至转运公司指定的海外收货地址,再由转运公司将商品从海外邮寄至消费者手中,多环节、长时间的运输将带来商品丢失或损坏风险。 三、跨境电商购物类纠纷争议焦点 1.法律关系认定 消费者与“代购”或跨境电商平台双方之间法律关系的认定,需要根据交易行为特征进行判断。若“代购”或跨境电商平台已经提前购得了特定的商品,并将商品信息在自己的网站店铺或平台上发布,明确该商品的价格,只需购买者选择合适的型号、数量,即可点击购买,则可以认定双方就成立买卖合同。若“代购”或跨境电商平台并无现货,而是需要消费者先下单,进而在境外采购商品,消费者需要支付卖家的费用包含商品本身的费用、运费、代理服务费以及通关手续所需的相应费用,消费者应配合协助办理通关手续,并且双方需对上述各项费用作出明确的约定,此时,双方之间成立的是委托合同关系。 2. 商品的标签 对于形成买卖合同关系的双方,商家理应保证所售商品符合我国法律规定,故商品应当贴有中文标签。而对于委托合同关系的双方,系“代购”或跨境电商平台根据消费者的要求于海外购买商品并邮寄,并无相关法律规定此情形下商品需要加贴中文标签。 3. 责任的承担 买卖合同关系下,跨境购物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并无特殊性,“代购”或跨境电商平台承担卖方责任,消费者可以要求七天无理由退换货。如果商品存在瑕疵,对消费者造成一定损害的,“代购”或跨境电商平台需要赔偿损失。若双方成立代购关系,商品出现质量问题,而商品质量与代理行为没有关联的,消费者则不能够要求“代购”或跨境电商平台承担责任。 四、法官建议 1.理性选择平台。消费者在跨境电商购物时,要货比三家,尽量选择有第三方资金监管的大型平台购物,避免纠纷的发生。即使发生纠纷,消费者选择在大型跨境电商购物,维权也更为简便。 2.调整心理预期。消费者选择跨境电商购物,时效性本身就较境内购物平台慢,消费者也应合理调整心理预期,对于急需使用的商品可以选择其他方式采购。 3.保存购物凭证。鉴于特殊时期在跨境电商购物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风险,消费者更应注重在购物各个环节中证据的保存,包括下单时间、下单时商家承诺的发货及送达时间、下单时的商品页面介绍、商家实际发货情况、货物清关时间及运输情况等。 4.护好个人信息。在商家要求上传身份信息供海关清关时,尽量选择官方购物网站、平台或者物流公司官网上传,避免以聊天的方式将身份证照片传给客服,同时可以在身份证照片上加水印的方式,以免身份信息被盗用。 |